系史

|| 中研院院士 | 歷屆系主任 ||

數學系簡史

1919年,就在日本治台24年,台灣光復之前26年,日本台灣總督府在台北南郊建立「農林專門學校」,位於歷史悠久的瑠公圳旁,校地就是台大現在的行政大樓及附近各館。

1928年,日本以農林專門學校為基礎,在台灣設立日本第七所帝國大學──「台北帝國大學」。原來的農林學校暫時併入帝大理農學部,雙軌併行,直到日本戰敗前夕,才遷往台中,光復後稱為台中農學院,亦即後來中興大學的前身。

台北帝大初期,只有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以講座為基本學術單位。1929年,帝大在理農學部設立數學講座。直到台灣光復為止,都由東北帝國大學畢業,原農林專門學校的松村宗治擔任講座教授。他為位於五號館(今生工系)的「數學教室」採購了相當有規模的數學期刊與圖書。松村的這項經營為台大數學系與其數學圖書館奠立了基礎。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台北帝大隨即改制為台灣大學。浙江大學的羅宗洛、陳建功、蘇步青、蔡邦華四位教授來台負責接收事宜。他們都是留學日本的理農學者,其中陳建功與蘇步青還是東北帝國大學畢業的理學(數學)博士。他們發現數學教室有大量數學期刊圖書,卻無正式數學系,因此建議籌辦台大數學系,這項任務最後由隔年春天來台的沈璿接手完成。

1946年9月,台大數學系正式成立,沈璿任第一任系主任,他也曾短暫接任理學院院長。沈璿是江蘇人,畢業於東京帝大天文學系數理組,對學生要求嚴格,操守清廉耿介,為數學系奠定了良好的系風。他擔任系主任長達12年,是數學系的大家長。

剛建系的數學系,除了沈先生,以及暫時留台的松村與來自台北高等學校加藤平左衛門之外(兩位很快就回日本了),教員只有剛從日本返台的兩位年輕副教授。施拱星出生於台北,五歲隨父親到日本,在日本受中小學教育,並畢業於京都帝大。許振榮也是台北人,從小在木柵長大。他從台北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畢業後,赴日讀書,畢業於東北帝大。

光復初期,經濟崩壞,通貨膨脹,政治也很不穩定,1947年又發生二二八事件,兩年後更發生警察衝入台大與師大宿舍抓人的「四六事件」,都為台灣學術發展蒙上一層陰影。1949年大陸易手,國民政府遷台,讓這個本來遠居亞洲邊緣的亞熱帶島嶼,踏上了另一條歷史道路。

沈璿和數學系教員在沈悶的政治空氣下,維持著最基本的學術與教學活動,在這段期間,施拱星、許振榮出國進修升等,數學系也另增加了項黼辰、鄧靜華兩位教授。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更增添了遷移到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數學所人力,既協助教學,也可和數學系系教授研究討論。這時數學系的研究室也因為人員的擴充,又增添了二號館(行政大樓旁物理系舊館)的一間大辦公室,以及舊總圖(今校史館)後面的幾間研究室。其中二號館辦公室的一半分給中研院數學所使用,直到1957年數學所遷到南港。

歷史道路的曲折難以逆料,1950年韓戰爆發,為台灣的政治與學術發展開啟了一線生機,隔年美國恢復對台灣的援助,大量美援在15年內挹注台灣奄奄一息的經濟產業,影響所及,間接也為學術發展注入活水。舉例來說,臺大校舍的擴增許多來自美援,數學系許多教員能赴美求學進修,數學圖書能更為充實等都得力於這項資源。

這段期間,數學系學生增加了,但是速度很緩慢。不管是本來的招生,還是1954年開始的四校聯招,數學系每年雖然有很多額外錄取的大一生,但通常在大二時就紛紛轉系。一方面是志趣不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數學系大二令人聞風喪膽的三高課程──沈璿的「高等微積分」、施拱星的「高等代數」、許振榮的「高等幾何」。據說當時的畢業典禮,聽到有數學系畢業的學生,大家還會起立鼓掌。

1950年代的台灣,政治上封閉而專權,進行清本的政治整肅,釀成白色恐怖。但是為了謀求國家的出路,在非政治的經濟事務上,則慢慢有了起色。從1953年開始,台灣進行了幾期的「四年經濟發展計畫」,國家政策將重點擺在經濟發展上,和經濟息息相關的科技政策也受到經濟官僚的關注。

1955年,政府開始接觸散落海外的中研院院士,在紐約召開北美院士會議,包括陳省身先生在內多人與會。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衛星震撼了美蘇對峙的冷戰情勢,理工領域受到更高的關注。同一年,楊振寧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更引領台灣學子讀理工的風潮。在這樣的態勢下,不管是基於反共的立場,或是「科學無國界」的立場,台灣在胡適、王世杰帶領下下,與美國建立了更具體的學術交流關係,楊振寧與李政道的老師吳大猷更多次在院士會議提出長期科學發展的建言。

1958年,就在施拱星繼沈璿成為數學系主任,八二三砲戰的隆隆砲聲中,行政院討論成立負責全國科學發展的決策單位,並在1959年正式成立了「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長科會),這就是後來國科會,也是現在科技部的前身。

就在這段期間,數學系在施拱星的奔走下,運用美援經費,興蓋屬於自己的數學系館。1962年,台大數學系在醉月湖畔有了自己第一個系館,也就是所謂的「舊數學館」(相對於下述的「新數學館」與「天文數學大樓」)。數學系圖書室搬進舊數學館201室,採用開架式閱讀,館內還有一半的空間做為閱覽室,不但是當時台大最先進的圖書館,也是數學系教職員生的生活中心。

才搬到新家不久的數學系,很快就要承擔更大的責任。1964年,長科會以及決策高層促成了從該年夏天開始,長達7年的暑期科學研討會,希望邀請國外有成就的科學家能在暑期到台灣做密集演講,協助台灣的科學發展,其中的主力是從台灣出國留學的學者。1965年長科會又擘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工程科學五個層級直接隸屬長科會的研究中心。其中數學研究中心就設在台大數學系內。

在數學領域裡,籌畫暑期研討會與數學中心的領導人物是陳省身院士。他在50年代就曾經回台灣訪問,1964-65年他回台參加暑期研討會,並多次參與數學中心的籌備座談會,規劃研討會人選,往後幾年,他也不斷在海外協助數學中心尋找適當的演講人選,以及到中心訪問的客座人選。其中包括了很多台大數學系畢業的系友。

1965年美援結束,但美國改用中美基金的方式繼續援助台灣的發展,數學中心初建時,大部分的經費有大半來自中美基金,為數學系帶來相當多的經費,可以邀請訪問學者,興建宿舍、購買圖書,1967年舊館增建到三樓。後來因為圖書、教室空間不足,1970年更在原數學館旁新建數學中心館,也就是後來的「新數學館」,數學圖書館也移到新數學館的二樓數學,旁邊還附設很大的閱覽室。整個數學系務可以說是欣欣向榮,但是也潛藏著隱憂。

1945年建校的台大,到1965年左右,全校學生量早已不知增加幾倍,負責全校微積分課程的數學系,1960年更成立數學所碩士班,還舉辦兩屆夜間部。但是數學系的正式教員卻一直徘徊在五個人上下,尤其是繆龍驥1965年從德國留學回國的那幾年,實質參與系務的教員甚至曾經只剩下他和王九逵。

在這段系務興旺,志願排行提高的時期,繆龍驥、王九逵,以及後來回國的賴東昇、姚景星,反而不得不擔負更多的教學時數。由於課務太過辛勞,王九逵、繆龍驥與國內學者還曾上書給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破天荒的向國防部借將,讓正服役的碩士畢業生回系負擔數學系大二的三高課程。

數學系開系25年後,仍然無法累積足夠人力,不得不歸因於現實的政治因素。台灣的政治閉塞,前景不定。因此多數畢業學生不分省籍,後來都留學並定居於美國,其中尤以多數外省籍學生生於大陸,隨戰亂成長,閉禍於秦,實在也是理之必然。許多人日後對母校抱持高度的關心,但是畢竟沒能實際回到數學系。然而,沒有學生回流任教研究,就無法累積研究成果,台灣本土數學研究不興,優秀的學生為求數學深造,又不得不羈留國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台灣雖不乏優秀學生,卻始終難以建立本地的研究傳統。

當時美國大量吸收世界數理人才,台灣和美國交流管道暢通,加上系內學長多已任教美國大學,因此數學系學生留學多以美國為目標。這個留學定居美國的現象竟變成一種潮流,即使日後數學教員增加,仍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千禧年之交才有改變。但眾多優秀數學系學生留美的結果,便是能夠在美國一流學術環境裡,跟隨名師,盡情從事數學研究,許多人在學術卓有成就,也使得台大數學系在美國數學界有紮實的聲名地位。

當然,留在美國畢竟不是必然的選項,尤其是戰後在台灣度過幼年或之後出生的世代,台灣這個故鄉,對他們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於是,等到這些新生代在美國拿到學位後,數學系教員也逐漸增加。1970年代,無疑是一個分水嶺,不管是公費還是非公費的留學生,許多回到心中掛念的臺灣,進入各大學。到了1975年,臺大數學系教員人數已經達到22人。

這股回流潮的意義,恐怕要擺在更大的政治環境才能看得更完整。正當數學系人員慢慢充實時,1970年代的台灣局勢也變了。1965年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60年代末,學運浪潮席捲了西方與日本,震撼了做為社會良心的大學體制,許多學者和學生都希望突破冷戰體制下壓抑的社會生活氣氛,台灣的社會裡也瀰漫這樣的悸動。

新數學館建好的1970年,年底發生了釣魚台事件,由民族主義事件逐漸點燃了華人留學生政治認同的風暴。隨後台灣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台日斷交,更搖撼了國民黨政府的合法性基礎。70年代,人民對於政治控制的不耐逐漸發酵,台大哲學系事件、鄉土文化論戰、各次民意代表選舉所累積的不滿與衝突,最後終於導致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

因此70年代不只是台大數學系,也是台灣社會或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既標記著台灣經濟的起飛、文化認同的消長,也是爭取台灣民主的冗長前夜。台大數學系的變化反映了這個劇烈的變更。

這段期間,台大數學系也開始現代化。1969年11月數學系擺脫早期私下決定系務的運作方式,正式召開系務會議,而且在這次系務會議中提議進行課程改革,改變了數學系施行了約25年的課程結構。1976年更建立票選的「委員會制」處理系務,同時系主任由系務會議選舉產生,首開台灣校園民主風氣之先。

另外在1973年,台大數學系和數學中心聯合聯合創刊《中國數學雜誌》(直到1995年改由中華民國數學會接手,並於1997年改卷發行,更名為《台灣數學期刊》。)1976年,由於教師人員充裕,更成立博士班,培養更高階的人才。整個數學系的經營,開始脫離原來比較傳統、比較權威的方式,走向一個現代數學系的模樣。

同時,呼應著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動,數學系也慢慢走出與世隔絕的象牙塔,開始踩進台灣社會。在1970年之前,台大數學系和現實社會幾乎沒有互動,除了洪成完以助教身份,在施先生的默許下,於1962年短暫參與《文星》的中西文化論戰之外,唯一稱得上社會事件的只有1961年大學聯考題目過難的事件。

1970年1月,台灣最老牌的科學啟蒙刊物《科學月刊》,在出身物理的林孝信奔走之下,正式在台灣出版。這份刊物與保釣的認同之爭有密切的關係,發起人中就有當時台大數學系的留學生曹亮吉,曹亮吉負責《科學月刊》的數學類文章,長期貢獻於數學的普及。後來更參與擘建「大學考試中心」,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很大。

台大數學系正面參與台灣數學教育也是從1970年代開始。1960年代,美國懾於蘇聯的人造衛星,舉國謀求發展科學,推出SMSG科學/數學課程。後來因為課程太過抽象而遭放棄。但是台灣卻在1964年準備引入,先寫成高中課本,試圖往下延伸至初中(1968年,九年國教後改為國中)和小學。

1965年到1970年之間,台大系友項武義在回台大時說服系上教授SMSG的致命缺點,並在社會上宣揚新數學之弊。於是台大數學系多位老師參與《高中數學實驗教材》的撰寫,較後來參與的黃武雄,除撰寫《實驗本》三、四冊,還在1973-74年到彰化中學「蹲點」試教,實驗新教材,並和全台高中數學教師討論新課程,最後更在1976年促使中央研究院出版並主編《數學傳播》,成為推廣數學教育與普及的重要刊物。

另外,繆龍驥和黃敏晃亦在1970年代加入小學數學教育綱要訂定與部編教科書撰寫的行列,此後數學系歷年有人投入國小/國中/高中與官方/民間的教育改革,或者投入「大考中心」進行試題發展等研究至今。

1981年7月3日,就在美麗島事件後不久,發生震撼台大數學系與台灣社會的「陳文成事件」。本系系友陳文成在美國學術界已嶄露頭角,卻在返台探親時被警總約談,隨後被發現陳屍在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享年31歲。這個令人悲痛的事件,象徵性的把整個台灣社會帶入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民進黨成立、解嚴,以及90年代的學運與總統直選。

隨著國家政經結構益發民主化與自由化,也意味著學術研究與高等教育體制更國際化。數學系的教師與研究計畫持續增加,因為空間不夠,1989年,新數學館擴建第三、四樓,但也逐漸不敷使用。1999年開始,數學系開始和其他系所以及中研院合作,另覓他址籌蓋大樓。

自從STEM各領域開始成為21世紀的科研焦點,數學在物理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科技財經上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國科會(今科技部)在1997年推動成立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NCTS),由數學系系友林長壽院士出任數學組第一任主任,NCTS原設於清華大學,2004年開始設台北辦公室於台大。

同時間,林長壽從中正大學回到台大數學系。2007年,在費爾茲獎得主丘成桐院士、台大李嗣涔校長的協助下,在台大建立國際級數學研究的台大數學科學中心(Taida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TIMS),並出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啟動系列研究計畫。

2009年,就在台北帝大成立80年後,台大數學系籌辦約三週的「台大數學月」 活動,會中包含「數學大師演講」、「國際數學會議」、「女數學家論壇」、「系友演講」、「科學與數學」,這次活動,匯集了許多世界級數學家,也包括台大數學系的系友以及數學界友人。展現幾十年來,台大數學系及其系友多年經營的整體成果。

「台大數學月」之後一年半的2011年初,台大數學系和圖書館正式搬入醉月湖北的「天文數學大樓」,原舊數學館由台大收回使用,新數學館則更名為「數學研究中心館」,由TIMS 使用。2011年,台大理論科學研究中心(CASTS)開始於數學研究中心館運作,2015年,NCTS數學組的主計畫也轉移到台大,如今辦公室座落於天文數學大樓的二樓。

現在,台大數學系與其周邊的各種研究資源,已經今非昔比,肩負著發展台灣數學研究的責任。於是,這段從五號館到醉月湖畔數學三館的80年故事,在21世紀初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延伸閱讀

更詳細的數學系史請參見

另外,也請造訪本系系史網站《時間的形狀》

 

本系相關之中研院院院士(含系友與任職教員)

姓名 說明
1970 8 項黼宸 曾任本系主任與中研院數學所所長,1978年因私訪大陸被註銷院士銜(1990年恢復)。
1974 10 周元燊 隨國府來台,曾任教於數學系5年餘。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系榮譽退休教授。曾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
1980 13 項武忠 1956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退休教授 。
1992 19 劉太平 1968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曾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
1998 22 林長壽 1975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曾任NCTS主任、TIMS主任。
2000 23 吳建福 1971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喬治亞理工學院。
2002 24 姚鴻澤 1981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哈佛大學。
2010 28 翟敬立 1978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賓州大學。
2012 29 張聖容 1970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
2012 29 于靖 1972年畢業於師大數學系。曾任TIMS主任、NCTS主任。
2016 31 金芳蓉 1970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2022 33 王慕道 1988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2024 34 王金龍 1990年畢業於台大數學系。現任教於台灣大學。

 

歷任數學系主任


在任期間 姓名
1946.04-1958.07 沈璿
1958.08-1962.07 施拱星
1962.08-1963.09 許振榮
1963.10-1965.07 項黼宸
1965.08-1966.07 施拱星
1966.08-1967.07 王九逵
1967.08-1969.07 繆龍驥
1969.08-1971.07 賴東昇
1971.07-1973.07 楊維哲
1973.08-1976.07 張秋俊
1976.08-1978.07 姚景星
1978.08-1981.07 洪成完
1981.08-1984.07 曹亮吉
1984.08-1987.07 李白飛
1987.08-1990.07 康明昌
1990.08-1993.07 張瑞吉
1993.08-1996.07 張海潮
1996.08-1999.07 陳宏
1999.08-2002.07 陳宜良
2002.08-2004.07 謝南瑞
2004.08-2007.07 蔡宜洵
2007.08-2010.07 張鎮華
2010.08-2013.07 王振男
2013.08-2016.07 李瑩英
2016.08-2019.07 陳榮凱
2019.08-2022.07 崔茂培
2022.08- 余正道